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>>学生工作>>团学活动>>正文

重走红旗渠之路 探寻太行山天河

发布日期:2015-07-15 18:48:29 作者: 浏览量:

 

太行山,巍峨耸云天,千里丰碑望无边;漳河水,盘绕太行山,千回百转流不断。714日,安阳师范学院“红旗渠精神我来讲”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林州市,先后走访了红旗渠纪念馆、青年洞以及寻访修渠老人。在走访过程中,队们被红旗渠精神所震撼,大家一致认为,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下,更需要发扬新一代的红旗渠精神。

【访林州】昨日艰辛永难忘,今日幸福倍珍惜

水润万物,而“水缺贵如油,十年九不收”却是林州历史的真实写照。红旗渠纪念馆中,讲解员讲起了1920年林州大旱时的场景:“咱林县,真苦寒,光秃山坡旱河滩。雨大冲得粮不收,雨少旱得籽不见。一年四季忙到头,吃了上碗没下碗。” 一首民谣道出了林州人民多少辛酸血泪。

然而,苦难造就了林州人民的不屈性格,在“天上无水蓄、地下无水汲”的情况下,数十万林州人民,历经10年艰辛,斩断1250个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,终于为“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的飘带,中国古老的太行山上诞生了一条“水长城”。

听到这,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要用红旗渠精神锤炼坚毅的品格、坚定信念,破除桎梏与束缚,激发斗志,昂扬前行,做一名对国家、对社会的有用之人。

【颂青年】感悟红旗精神,成就美好人生

诞生在太行山脉的红旗渠,是林州儿女用坚韧写就的一段中国历史,它更是一个“精神之渠”,在新的历史时期,不断鼓舞和激励着人们阔步前行,并形成了“难而不惧、富而不惑、奋斗不已、自强不息”的当代红旗渠精神。

在前往青年洞的路上,路程过半,一位志愿者说道:当时的人太能吃苦了,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习!

“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。当时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情况下,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,在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情况之下,经过500多天的奋战,将这条616米的隧道打通,为纪念青年们的业绩,命名为‘青年洞’。”听到青年洞的由来后,大家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自力更生、无私奉献,在实践中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,牢记使命,肩起责任,勇于担当。

【忆当年】回首峥嵘岁月,追忆红色历史

“当时呀,林县人民缺水缺的不行……25岁那年,我就加入了修渠的队伍中……” 74岁的申李锁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。志愿者了解到,这位老人在修渠过程中是指挥部领导小组的组长,主要指挥山上作业。他继续说道:当时,为了方便沟通,“呜”代表着“向下拉”,“喂”表示“停”,以此为暗号。看到这一幕,76岁的修渠老人申茂强也向志愿者们说起了自己当年的情形,“那时候,条件艰苦,粮食供应不足,只能吃野菜充饥,结果导致身体条件越来越差,但是,工人们依然奋战在一线……说着说着,老人不禁面色凝重、眼圈发红,志愿者们在一旁静静聆听、默不作声,感动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“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”,红旗渠是林州人民以集体智慧和力量写成的一段有形的中国历史,这里展示的一切启迪我们:构思未来,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,也需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象;实现梦想,需要敢啃硬骨头,敢于涉险滩的胆识,敢挑重担,敢负责的勇气,更需要脚踏实地、亲民爱民的情怀。